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职研究 >> 研究动态 >> 正文

混合所有制背景下高职教育生态因子的优化与提升

  来 源:   发布时间:2020-07-03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混合所有制背景下高职教育生态因子的优化与提升

李鑫 刘立业 李毅

[摘要]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所依、本质所归,但目前融合程度不高,未能达到理想的办学愿景。教育生态学作为沟通自然科学与教育科学的“桥梁”,在资源、信息的动态循环中追求教育要素的优化配置、教育主体的融合协同、教育系统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探索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生态因子优化提升策略,应寻求生态因子最优合力,坚持错位发展、调整生态位属、普及信息技术使生态位范围更广,优化体制机制、引入市场检验、加强内涵发展使生态链更加完善,构建合作空间、加大教育投入、重视文化融合使生态承载力更加包容,建立专业机构、完善保障措施、增强师生效能使生态创新力更富成效,最终实现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的高效运行及循环发展。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生态因子;教育生态学;生态系统

一、引言

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新型办学模式,也是我国职教领域深化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存在的难题主要包括:未能统一办学理念,企业与高职院校追求盈利的“功利性”和教书育人的“公益性”天然存在矛盾;未能建立利益平衡机制,校企产权融合过程中国有资产与企业资产出现被损害和侵占的情况;未能重组治理结构,体制机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缺乏实质性统一,难以保障育人实践的顺利实施;未能跟进政策法规,关于人事、财政、税收等相关法律或实施细则尚未出台。为了解决以上难题,国内外专家尝试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混合所有制办学规律进行深入探索,其中应用自然生态学思维建立的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引起广泛关注。教育生态学将生态平衡、发展、和谐概念移植到教育领域中,关注教育问题的整体性和动态关联,强调以生态方式进行教育实践,是研究教育主体、资源要素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哲学思维方法论。

二、混合所有制背景下高职教育生态因子内涵审视及现状分析

在教育生态学中,生态因子是对教育实践本身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可以划分为生态位、生态链、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创新

力。研究生态因子的优化提升策略,将因子合力提升至系统、协调、动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层次,是推进教育实践最直接有效的实施策略。在高职院校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引入行企资源的生态因子内涵更加丰富,其质量诉求、生态特征、发展趋势出现延伸变化,与教育生态环境的联系及作用也有所改变。

1.混合所有制教育生态位。混合所有制教育生态位指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高职教育生态系统与其他教育系统的功能关系及地位作

用,与高职教育相比其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定位更加明确,与产业发展及企业需求联系更为紧密,能够利用行企资源克服发展中出现的问

题,动态性地调整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始终紧跟区域行业发展趋势及企业岗位实际需求,与时俱进地调整自身发展位属。但目前存在生态重叠严重、缺乏生态个性的问题,省内混合所有制院校中专业设置雷同度高,人才定位同质化严重,培养目标及模式缺乏校企特色,造成职业教育资源及产业资源的浪费。

2.混合所有制教育生态链。混合所有制教育生态链指在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各教育要素的结合方式及内在联系,是融通校企双

方教育资源的、具备良性育人实效的复合型实体链。省内校企联合办学过程中,各教育要素融合程度不高,与区域产业发展联系不紧密,未能完全实现教育环境与职业环境的真实匹配,造成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不足,毕业生能力结构出现偏差。

3.混合所有制教育生态承载力。混合所有制教育生态承载力是教育系统发展规划及布局实施的耐受力,既要符合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

的发展趋势,还要从校企合作与建设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办学场地、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学设备等要素。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培养模式、规章制度还停留在企业资本参与办学之前,并未实现多元办学主体转型,校企教育资源未能融合互补实现优化配置,仍存在师资、设备、资金等方面的困难。

4.混合所有制教育生态创新力。混合所有制教育生态创新力是指创新创业工作的实施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相配套的文化建设、政策制定、环境构建等,是一项多主体的常态化工作。目前高职院校对生态创新力重视不足,难以激发学生创新潜质,主要表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动并未全面展开,仍局限于学生社团活动、双创课程讲授等形式;学生创业实践依赖性强,教师创新素质及能力不足,实践过程缺乏专业设备及企业专家指导,师生对行业发展前沿技术及未来趋势知之甚少。

三、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生态因子优化措施

探索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高职教育生态因子优化与提升策略,寻求生态因子最优合力,加深校企双方教育要素融合程度,构建良性循环并可持续发展的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生态系统,对高职教育改革工作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和指导意义。

1.坚持错位发展,调整生态位属,普及信息技术,拓展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生态位。生态位涵盖了教育实践及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有的资源要素。在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生态系统中,各教育主体应根据自身在教育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利用相应资源主动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及发展位属。高职院校通过吸收企业资本实现资源优化聚集,拓展教育生存空间,促进教育生态位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能够增强教育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及人文精神的培育。

一是坚持错位发展,强化“差异性”生态位。自然界中的生物根据其生存环境的差异演化出不同种类,各得其所,共生共存。混合所有 制高职教育生态系统也应根据自身资源的生态特征,精准定位于特色领域进行发展,避免与竞争对手的生态重叠,追求生态位的“错位差异”,使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培养平台、课程体系、岗位实践等教育要素充分体现生态个性,占据有利生态位,实现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纵向考虑,混合所有制院校要根据区域行业经济发展中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确立培养目标及发展方向,构建契合岗位需求及行业标准的培养路径,为企业提供不同层次的人才;横向考虑,混合所有制院校要坚持“一校一方案”的差异发展,根据办学实际及企业需求,结合区域经济结构选择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加强合作,打造特色专业品牌,凸显专业生态符号。

二是调整生态位属,拓宽生态空间。生态位属影响着教育发展的速度,生态空间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潜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推进教育持续发展。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高职院校的生态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有动态调整性,要适时对自身的生态位属进行优化和提升,以适应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需要。这就决定了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要把握社会需求,对接企业人才培养规格,优化校企教育资源,以学生的技术技能、人文素养、职业精神为培养核心,为企业精准培育“零距离岗位对接”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在适应和改造混合所有制教育生态环境时,必须不断增强生态位耐受限度,拓宽生态空间,积累更多发展潜力。这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时,始终关注区域经济结构变化及产业升级信息,科学拓展自身生态位耐受力及承载力,既要集中校企教育资源办好特色专业,又要保持传统产业、专业优势。

三是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虚拟生态位。随着互联网技术及现代信息化教育手段的普及,教育资源的数量、种类、内涵更为丰富。 高职院校要普及信息化教学技术,利用网络载体提升教育资源耦合度,打造“数字信息化校园”环境,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在线开放课程系统、精品课系统、云班课系统等组成数字化平台,为师生提供顺畅的教学交流及实践活动平台,使教学更加方便灵活,学习更加便利快捷。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构建了网络与现实互补的虚拟生态位,为教育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资源和空间。

2.优化组织结构,引入市场检验,加强内涵发展,完善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生态链。理想的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生态链涵盖了各教育要素在混合过程中的融合形式及内在联系,具备完整性、复合性和可持续性特征。完整性指生态链包含校企办学主体的治理结构、课程体系、管理体制、师资队伍等要素,能够保持运行结构的平稳及教育功能的发挥,满足行企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复合性指教育要素来自行企校不同教育主体,各要素多元共存、综合发力,既能独立运行,又存在和谐联系,在交叉作用下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开放复合的实体生态链;可持续性是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生态链的高级生态特征,是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入到内涵式发展阶段的再次升华,是教育资源科学优化配置下的潜力挖掘,是管理效能提升下人才培养质量的再次优化。

一是优化体制机制,保障生态链完整性。行企校三方按照“机制健全、责任明确、分工合作、目标一致”的原则进行多元主体管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及管理标准,建立利益平衡机制,对资源及利益进行深度捆绑。多主体、集团化办学方式能够发挥各办学主体的内生动力,促进教育要素的深度融合并形成完整融通的教育生态链。

二是引入市场检验机制,提高生态链复合性。生态链上的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既存在互惠互利的合作,又有优胜劣汰的竞争,要以竞争为动力加强合作,防止教育资源沉淀,实现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竞争共存与错位发展。随着混合所有制办学实践的深度推进,高职院校应借助行业指导及企业优势,引入市场检验机制,进行培养模式诊断及人才质量测评,以诊改结果为参照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在行业协会及产教联盟的支持下,高职院校要针对行业技术变革及发展的形势,以市场检验专业改革成效。市场检验机制通过竞争带动校企教育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使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更富生机活力,使生态链更加契合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及企业岗位需求。

三是加强内涵式发展,确保生态链的可持续性。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将职业教育资源与企业教育资源融合互通,教育资本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已不再是制约人才培养的瓶颈,此时的生态链发展应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通过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推进混合所有制办学的

内涵式发展,是生态链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高职院校应打造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以“学生+员工”的双重标准来落实“学院+企业” 的双重管理考核工作,实行学生“准职业人”培养制度;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及职业体验课程均由企业人员讲授,并吸收学生加入企业真 实项目及技术研发工作,使学生技能培养紧跟生产一线;聘请行业、企业知名专家为学院特聘教授,指导学生学习实践及职业远景目标规划,使学生了解未来学习方向及职业发展趋势。真实职业环境构建、校企双重考核管理、对接企业精准培养,使各教育要素在育人过程中不断丰富内涵、提升效能,成为生态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构建合作空间,加大建设力度,重视文化融合,提升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生态承载力。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的生态承载力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模及未来发展潜力,表征了高职院校办学改革的生态强度及生态弹性,既包含与校企人才培养相关的经济、文化、环境、政策等教育要素,又涵盖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速度及包容程度等。

一是构建校企合作空间,促进生态承载力良性扩张。教育主体的协同合作是生态承载力扩张的基础和起点。高职院校要采用引培结合 的方式,依托行企人力资源打造“互聘互兼、理实兼备、优势互补”的多元性、开放化教学团队,实现成员构成的互补;专任教师参与企业顶岗实践、技术研发,实行先实践、后上岗的培养模式,完成从教师到企业技术人员的身份转变,企业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实践的制定,定期参加培训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完成从工程师到兼职教师的身份转变,实现校企人力培养合作;构建“教师+员工”的管理模式及考核方式,以学校教师及企业员工双重标准和要求进行管理考核,确保师资队伍具备教育教学及科研生产能力,实现校企考核管理合作。

二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实现生态承载力良性循环。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要积极争取多元化经费支持,主动向政府、行业、企业争取政策、场地、设备、资金等教育投入,加强院校软硬件设施建设;以完善的利益平衡机制保障校企双方的办学效益,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积极性及责任感,使企业不但能得到短期的学费回报,还能享受源源不断的人才红利和社会声誉,从而对合作办学保持长久的教育投入。

三是重视校企文化融合,引领生态承载力高端发展。职业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体现了校企协同育人的真谛,是办学主体与教育

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指引,也是生态承载力进入文化发展高境的标志。将人文教育、企业精神教育渗透到各个教育环节中,通过规章、制度、环境、行为规范转变学生的文化观念,增强学生的企业价值观学习及职业素养培育,打造潜移默化的育人环境,提升生态承载力的文化育人成效。

4.建立专业机构,完善保障措施,增强师生效能,发掘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生态创新力。提升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生态创新力,就是将未被开发使用过的教育资源进行创新和加工,使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减少教育资源分离的“空隙”,实现拓展生态位的目的。高职院校应通过对管理机制、师资团队、教学设备、课程体系等原始教育要素的创新整合分析,明晰资源要素的差异性、资源配比的合理性、资源因子的优势性,增强竞争性资源及稀缺资源的服务效益,在优势领域及潜力领域实现创新特色品牌的弯道超车。

一是建立专业服务机构,拓展生态创新职能。依托校企优质资源,建立创新创业学院、青年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等专业机构,拓展延伸创新创业服务功能,寻求校企办学资源的共享、优化、融合,构建多层次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培养专业兴趣、了解行业技术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全面发展,凸显创新创业集聚效应。

二是提供机制政策保障,释放流通创新资源。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及规章制度,提升以学生为主体的创业实践

水平,在创业学分互认互换、跨系互培学生、校企实践互训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便利,在发明奖励、奖学金申请、项目申报等方面优先照顾有创新潜质和创业成果的师生,让学生、教师、设备、资金等教育资源在不同生态位间交流互通、合理重叠,使生态创新力得到有效释放。

三是增强多元化师生效能,培养师生创新潜质。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提升教师创新素质,聘请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高职院校创业实践指导教师、双创教育讲师、创业规划导师,提升生态创新元素的丰富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发掘学生创新潜质,通过开展多层面、多角度的创新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自由的教育空间内充分成长发展,培养学生潜意识层面的创新素质,为学生的自由、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混合所有制背景下,高职教育要从自身的实际生态状况出发,对教育主体、资源要素、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辩证分析,更多地从总体而不是部分的角度来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强化生态因子之间的依存联系、动态效应,促进教育主体、资源要素、社会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构建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达到生态发展的最优合力,从而丰富教育生态理论及混合所有制理论体系,为微观层面的混合所有制学院建设工作提供有益借鉴,为宏观层面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乃至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有效参考。


返回】【关闭窗口
学校地址:石家庄市中山西路长兴街12号 邮编:050081 电话:85333828

设计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学院